胆囊疾病一刀“切胆” 能否“一了百了”
目前,西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手术是最常用的方法。据调查:全世界每年有上百万的病人要作这种手术,但是手术治疗并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有的术后还会产生并发症,仍有0.5%~3%的病死率。特别是因病情突然恶化而被迫施行手术者,病死率更高。
一刀“切”之,险象环生
手术治疗近期会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远期大肠癌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的数十倍,手术前后也是险象环生。
手术险象一:
麻醉意外,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手术险象二:
手术中损伤周围大血管,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手术险象三:
手术中损伤周围相邻脏器,如:肝脏、胰腺、胆总管、胃、十二指肠等,从而造成相应脏器的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引起致命后果。
手术险象四:
术后四分之一的人两周之内餐后有胀感,但这些症状基本在一个月左右会逐步消失。当然也有少数的患者反映甚至术后几个月都会出现右上腹部的偶尔的针刺样感觉,
手术险象五:
手术后人体的免疫力将会有所下降,各种疾病频繁“来访”。
手术险象六:
手术后,加剧肝胆的协调功能紊乱,使形成息肉的病因进一步严重,从而在肝管,胆总管等位置形成新的息肉。
那么,抛开手术的近期危害,胆囊切除对身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目前常用的胆囊切除术,包括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两种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总会给患者留下一些心理顾虑,“切除了胆囊,对吃东西影响大吗”,“胆都没了,如何消化食物”?而实际上,胆囊切除对身体的远期危害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那么胆囊切除对身体的远期影响在哪里呢?
(一)引发碱性反流性胃炎
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胆汁可在十二指肠内淤积而逆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胃腺体萎缩及溃疡形成。
(二)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
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超过50切除胆囊病例组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所以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结石,却很可能因此“招来”胆总管结石,这是因为:胆囊切除前,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较高;而胆囊切除后,胆盐池明显减小,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酸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胆固醇的积累,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也就是胆总管结石,而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难度远高于胆结石。
(三)胆囊切除后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
肝细胞每天分泌约800-1200ml胆汁,其中水分占97%。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囊进行存储和浓缩:因胆囊粘膜有很强的选择性吸收胆汁中的水和电解质功能,胆汁中90%的水分被胆囊吸收后,能使胆汁浓缩约30倍并储存于胆囊。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
如果胆囊被切除,此时肝胆汁由肝内排出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只好持续不断的排入肠道;当进食美味家肴时,需大量胆汁帮助消化,但此时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肠肝循环”增多,次级胆汁酸量相对增加,而次级胆汁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的作用,因此,有可能引起结肠癌发病率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