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眩晕症的疾病
(1)脑血管性眩晕:出血性和缺血性均可引起,以后者多见,通常起病均较急。因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且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供血动脉均为终末动脉。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最大的神经核,位置不深,对缺氧敏感而易出现症。
(2)内耳眩晕病:为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病因不明。常反复发作,听力损害随着发作增多而加重,至完全耳聋时眩晕发作也停止。 其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减退或耳聋。患侧耳部胀满感、压迫感,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症状。平衡障碍,发作期有短时间规律的水平眼震,开始快相向患侧,为刺激症状,数小时后快相向健侧,为破坏症状。眩晕持续短,历时数十分或数小时自行缓解,也有长达数天者。
(3)颅内肿瘤性眩晕:桥小脑角、脑干、小脑、第四脑室和大脑半球肿瘤均可发生,眩晕性质可分为真性或非真性,程度较轻。
(4)内耳药物中毒性眩晕:一般不剧烈,常伴有平衡障碍、耳鸣和听力减退等症状。
(5)前庭神经元炎: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病毒感染;病变部位在前庭神经末梢、前庭神经元、前庭神经(即核前部分)。本病多发于30~50岁,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起病突然,病前有发热、上感或泌尿道感染病史,多为腮腺炎、麻疹及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以眩晕最突出,头部转动时眩晕加剧,眩晕于数小时至数日达到高峰,后渐减轻。多无耳鸣、耳聋。
(6)脑部感染疾病性眩晕:或称为感染性眩晕。迷路炎、桥小脑角蛛网膜炎、小脑脓肿等均可引起;有感染发热病史,急性、亚急性起病。
(7)第四脑室囊虫病:可有发作性眩晕,囊虫或寄生于脑室壁,或浮游于脑脊液中,可因头位的突然改变使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可有强迫头位,步态不稳,个别可发生突然跌倒,呼吸突停而死亡,为Brun征发作,间歇期正常。
(8)多发性硬化:由脑干内的听神经和前庭神经脱髓鞘病变引起。主要表现眩晕、眼震、听力障碍和平衡障碍。眩晕是多发性硬化的重要症状,甚至是首发症状。眩晕呈发作性,每次可持续数天,可反复发作,伴有明显的眼震,眩晕消失后眼震仍可存在。自觉耳聋少见,但听力检查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发现约1/3病人有感音性耳聋。
(9)延髓空洞症:损害前庭神经核可引起眩晕,但程度较轻。病程缓慢进展。可伴有垂直性眼震,可有三叉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和疑核受累表现,如三叉神经核性感觉障碍,舌肌萎缩和软腭与声带麻痹等。
(10)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称内耳耳石症:发病年龄30~60岁,老年人更常见。内耳耳石由于头位改变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当病人处于某种头位或某一特定位置时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眩晕历时短暂,数秒至数十秒。眼震为旋转性或水平性,持续10~20秒钟,无听力障碍。头后仰或侧倾时出现眩晕伴眼球震颤,可自发缓解,预后良好。重复变换头位仍可诱发,但逐渐不再出现,为适应现象。多数患者头位及体位试验,是其惟一的体征。本病可有家族史。睡眠不足、疲劳、饮酒可为诱因。
(11)晕动病:一般是乘飞机或者车船时,内耳迷路受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表现为眩晕,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无眼震。
(12)头颈部外伤性眩晕:眩晕是头部外伤的常见症状,闭合性颅脑外伤出现真性眩晕约12%。
(13)偏头痛性眩晕:有偏头痛发作史及家族史。表现为眩晕发作,枕部疼痛。无神经系统及耳部症状体征。
(14)癫痫性眩晕:眩晕可为颞叶癫痫的先兆,或以眩晕发作为惟一的症状,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极为短暂。前庭性癫痫或眩晕性癫痫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潜伏性癫痫,可在前庭功能检查时因刺激前庭而诱发。主要表现为短时眩晕和意识丧失,脑电图有癫痫的特征性改变,抗癫痫治疗有效。
(15)反射性眩晕:因胆囊炎、结肠炎而引起的眩晕,极为少见。
(16)眼源性眩晕:临床少见,程度较轻,常在用目力过久或注视较长时间后才出现,遮盖患眼或闭目休息后眩晕可消失。可由屈光不正、眼肌麻痹、视力减退而引起。如为眼肌麻痹引起的眩晕,则向麻痹侧注视时眩晕更明显,从高空向下俯视出现的眩晕也为眼源性眩晕。其临床表现无旋转感,而为“忽忽悠悠”的感觉。眼球水平性摆动,无快、慢相之分,系假性眼震,可有复视。
(17)深感觉性障碍:深部感觉障碍所引起的姿态感觉性眩晕,患者有深感觉障碍。
(18)功能性眩晕:以女性多见,常有情绪不佳、精神紧张和过劳等诱因。临床表现是主观感觉眩晕,并多呈发作性,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具有较多的神经官能性症状和主诉,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体征,或可发现四肢腱反射对称性活跃,肢端湿冷,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