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脊髓空洞症 科学诊治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脊髓变性疾病,多以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的病人身心长期受病痛煎熬,哀叹脊髓空洞症是不死的癌症。
长期以来,脊髓空洞症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成为困扰患者及外科医生的“瓶颈”难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在医学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脊髓空洞症患者得以确诊。但由于临床发病率不高,病例积累较少,基础和临床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很多病人和医生对脊髓空洞症及其相关疾病在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有片面和偏颇的认识,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至今还有的影响力。
因此,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科学认识疾病,正确选择治疗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根据国外大宗病例研究表明,其年发病率约为8.4/10万。这种慢性进展的脊髓疾病,起病隐潜,病程进展极缓慢,病人数年甚至十几年都毫无察觉,确诊时常常已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脊髓空洞症通常发病年龄在20-30岁之间,偶可起病于童年,目前从临床观察可以看出,40-50岁的成人发病也有一定的数量。一般常以头颈肩部疼痛、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或感觉迟钝而引起注意。
脊髓空洞症临床症状因空洞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因空洞常始发于颈胸段脊髓,故多以手部不知冷热,被烫伤、被刀切伤时不知疼痛才引起注意,并常伴有手、臂的自发性疼痛、麻木、蚁走等感觉异常,但触觉可不受损害,即所谓分离性感觉障碍。当空洞波及脊髓前角时,可出现手部鱼际肌、骨间肌以及前臂诸肌无力、萎缩和肌束震颤,手肌严重萎缩可呈爪状手。
随病变发展,可逐渐影响上臂、肩带及部分肋间肌,引起瘫痪。腰骶部的空洞则表现为下肢和足部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导致站立和行走困难。另外,患者也常见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上肢皮肤增厚,烧伤疤痕增生或顽固性溃疡,发绀发凉,多汗或少汗等。有的病人可以合并神经源性骨关节损害,呈现关节肿胀,关节骨质萎缩、脱钙、磨损等。脊髓空洞症发展晚期临床致残率较高,重者还可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核磁共振(MRI)被公认为是脊髓空洞症的最佳诊断方法,其方便快捷、准确可靠。MRI不仅可充分显示脊髓空洞的部位、大小和范围,也可明确其相关的Chiari畸形、扁平颅底、寰枕融合等后颅底发育畸形的诊断。
通过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使得临床对脊髓空洞症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趋于认同,目前认为,先天性后枕骨发育不良(如扁平颅底、枕骨发育迟滞、寰枕融合等)等因素导致后颅窝容积狭小,造成后颅窝神经结构过度拥挤,从而继发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由此形成枕骨大孔区梗阻,在影响脑脊液正常循环和颅腔与椎管腔压力平衡的同时,也使得脊髓中央实质发生变性、液化和萎缩等变化,形成脊髓空洞。
根据脊髓空洞症专业数据库的资料分析,我们把脊髓空洞症在临床上分为早期、中期(中前、中后、中晚)和晚期。具体的分期方法综合了表现空洞大小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分析。一般来说,早期诊断治疗的恢复目标较高,晚期病情则恢复缓慢而困难。
以往,脊髓空洞症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常用方法有颅后窝减压术和脊髓空洞引流术,主要目的是排除空洞内的液体,减轻对脊髓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有部分患者也可以采用放射治疗,但总体治疗效果大多不太满意。
而中医药方面运用辨证理论研制的中药验方空洞康复汤给脊髓空洞症患者带来了福音。空洞康复汤正是运用脊髓空洞症的肌肉萎缩、相应节段痛温觉消失,触觉和本体觉相应保留,肢体瘫痪及营养障碍等临床表现,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治本求因的原则,可以直达病灶,具有补气、健脾、活血的功效。应用整体调节优势,平衡人体阴阳,培补人体元气,维持正常免疫机能,减少病情复发,通过祛风除湿、养心补肾等方法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加强新陈代谢,各种生物和化学反应等,恢复正常的神经—肌肉兴奋性,使神经重新支配肌肉,逆转肌肉萎缩。
空洞康复汤所含的名贵中药成份,能补肾生髓,滋养督脉,迅速补充受损部位流失的大量营养成份,滋养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细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麻木、感觉丧失等症状。同时使脊髓周围的神经重新连接缝合后,重建神经网络。改善病灶处的脊髓、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供血供氧的能力,营养骨膜增强韧带组织柔韧性,从而增强机体组织免疫力。
另外,有关脊髓空洞症康复治疗和保养的问题也需要特别重视,这样才能使脊髓空洞症患者尽早摆脱疾病的困扰。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养护。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冰一寸也非一日之功。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手术治疗和药物方案只是积极干预的手段和措施,做好长期计划下的康复保养过程是离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