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析导致脊髓空洞症的病因与治疗
中医学中无脊髓空洞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为肌肤麻木、不知温痛等症,有医家将其归属为痱证范畴,《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又提出风痱:“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故也有以“风痱”立名的。
然而,随着脊髓空洞的发展,又可出现肢体肌肉软弱和萎缩,则又可归属“痿证”“肉痿”,诚如清朝名医张志聪曰:“痿者,四肢无力萎弱,举动不能,若萎弃不用之状”;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曰:“精气耗伤,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也有医家将脊髓空洞症归属于肾劳、虚劳等范畴。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多由肝、脾、肾三脏亏虚,气血不足,髓海不充,肌肉筋脉失养所致,兼有血瘀痰阻的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髓由先天之精而化生,为物质基础,又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均可导致髓病。
肾精不足 肾精是构成人体的本源。《黄帝内经》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则脑髓生。”肾精不足,则不能化生充填髓海,致肾虚髓空。本病大都为先天性畸形所致,显系肾精不足为其主因。发病初期,病情隐匿,后期则进一步损伤脾肾,致气血乖戾,精髓更为损伤,病情加重。
脾阳虚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精赖胃的受纳和脾阳的健运。若脾失健运,精髓不得充养,髓失其用,且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不用,致使肌肉瘦削,松弛软弱,痿废不用,且脾阳虚衰,荣卫之气运行坚涩,肌肤不仁,而酿致肉痿之症。
气血失畅 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亏肝郁,常导致血虚气弱,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肌肤既失营血之供奉,又因血涩不利,麻木益甚,而可导致痿、痱之证。又肾主水湿之开阖,脾主水湿之运化,脾肾两虚,津液输布失畅,以致气血流行不利,多引起便秘、眩晕、气短、乏力等症状。肾精不足,脾阳虚衰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气血失畅亦是促使病变发展的因素之一。
治疗脊髓空洞症应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病情、分阶段、分步骤对症治疗,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治疗组方 ,因此中药效果显著。空洞康复汤是专业治疗效果,所含的名贵中药成份,能补肾生髓,滋养督脉,迅速补充受损部位流失的大量营养成份,滋养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细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麻木、感觉丧失等症状。同时使脊髓周围的神经重新连接缝合后,重建神经网络。改善病灶处的脊髓、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供血供氧的能力,营养骨膜增强韧带组织柔韧性,从而增强机体组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