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 治疗硬皮病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基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与本病发病前有明显感受风寒或遭雨淋之病史予以证实。《诸病源候论》曰:“痹者,其状肌肉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遂。”《素问·皮部论》曰:“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可见硬皮病之形成乃是:正气不足,复感风寒湿邪,凝于肌腠,滞于经络,寒凝血涩,络脉痹阻,皮失所养而发病。病程迁延日久,累及诸脏,脏腑功能失调,更加重皮肤病变。
祖国医学根据系统性硬化病的发病症状、演变特点,认为系统性硬化病是由于卫气不足,外邪侵袭,而致郁而化热或湿热蕴毒,毒伤脉络引起皮肤、脏腑硬化。其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痰瘀痹阻。
(一)卫气不足,外邪侵袭。卫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郁而化热,凝于肌肤,阻于脉络,营卫不和,气血痹阻,肌肤失养而发病。
(二)湿热蕴毒,毒伤脉络。脏腑积热,或中焦湿热,外感风寒湿,从阳化热,湿热蕴毒,毒伤血脉,久而成瘀,湿热瘀阻肌肤脉络,发为本病。
(三)皮痹不已,内舍于脏腑。湿热瘀阻日久,留滞于络脉之邪,内舍脏腑,致气血阴阳俱虚,痰瘀痹阻,脏腑衰败。
综上所述,由于患者卫气不足,外邪侵袭,而致郁而化热或湿热蕴毒,毒伤脉络引起皮肤、脏腑硬化,其病位在肌肤,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其病机概而论之有瘀(淤血)、痰(痰湿)、热(湿热、瘀热)三端,此三者多在一起条件下相互影响。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肺脾两虚在标为痰瘀痹阻。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痰瘀痹阻。
总而言之,脾肾阳虚,瘀血内阻,脉络不通,肌肤失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中医治疗硬皮病 从“痹症”入手 分“三期”进行
硬皮病属中医“痹证”、“皮痹”的范畴,其发病当责之于内为禀赋不足、脾肾阳虚,外为寒湿之邪由肌肤侵入,重伤与阻遏肌肤卫外之阳气。随病情发展与病情延长,由表入里致脏腑机能紊乱,痰浊与瘀血互结。本病发病大多隐匿绶慢,早期症状与实验室指标改变均不典型,因此早诊断为困难。据临床统计分析,患者患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5年,可见早期确诊极为困难,但中医辨证论治可从“痹证”入手,按急性活动期,中间恢复期与临床缓解期进行。
(一)急性活动期:
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的发作期常有不规则发热、甚至高热、雷诺氏征、全身肌肉与关节酸楚、皮肤硬肿无汗、咳嗽、气喘、心慌,甚至有吞咽困难,舌质淡、苔薄黄,脉象浮数或浮滑,此为外邪袭表,肌肤阳气受阻,治当疏解表邪、益气和营,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表邪入里化热,则除有上述症征外,可出现发热持续,口渴饮水增加、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证属邪热充斥三焦、表里同病,治当解表清里、通腑泻热。
(二)中间恢复期:
上期主要表现为手指与足趾皮肤变硬、失去弹性、皮色发亮呈现香肠样改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呼吸、肾脏的改变,如吞咽不适、呛咳、尿蛋白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滑腻、脉滑缓或者沉滑,此为痰瘀互结,阻塞经脉,治当祛痰通络与活血化瘀相结合。
应该说明的是,此期需在偏痰与偏瘀方面仔细辨析,同时始终注重调理中焦脾胃之气,因无论是偏痰或偏瘀,均由于气血亏虚为内因,而且攻瘀或祛痰药都易损伤脾胃。若此时患者仍有发热或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等,则当根据具体情况,辨析其为痰凝发热、或为瘀血人热、或为阴虚内热,并视情酌中相应的清热药物。
(三)临床缓解期:
此时患者大多无明显的发热表现及其他症状,仅表现为受侵犯部位皮肤色泽及弹性的改变,有内脏损伤的患者,根据损伤器官的不同可有相应器官的症状,如肾受损时仍有尿蛋白,消化系统受损失仍有吞咽不适或大便的改变等。故此期治疗既是巩固疗效`进一步修复损伤,又是提供给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以提高机体的修复能力,因此遣药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同时注意蛋白质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