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疙瘩
长春市的林先生今年46岁,在市内某机关单位上班,平日无病无痛身体健康,整天笑眯眯的,但是最近的一次体检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原来,林先生在体检中发现了胆囊息肉样病变,这让他非常担心。在他的印象中,息肉也可能就是瘤,如果万一是恶性的那该怎么办?几天来,他为这吃不好,睡不香。但同样患有胆囊息肉的同事却不以为然,说自己胆囊里长“小疙瘩”都好几年了,平时不痛不痒,年年体检,年年没事情,有什么好怕的。
专家表示,生活中,像林先生这样患有胆囊息肉的人还真不少,特别是刚刚体检后,很多人对此非常关注,纷纷打听,什么是胆囊息肉?
到底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一个统称,一般是做B超时发现的胆囊内非结石性异常回声。在医学上可分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假性息肉一般为胆汁代谢异常引起的胆固醇结晶析出,并逐渐聚集增多,附着在胆囊壁上形成的黄色颗粒,属良性病变。只偶尔感觉上腹部不适,一般也不引起注意。这是最常见的胆囊息肉。另一种假性息肉称为炎性息肉,是由于反复多次的胆囊炎症,在胆囊壁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的炎性隆起。临床上比较少见,也属于良性病变,一般会有右上腹部的钝痛。
真性息肉包括胆囊乳头状瘤及腺瘤,是真正从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二者均属于良性肿瘤,但在一定条件下有恶变成癌的可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B超的描述上通常会有该息肉的基底是宽还是窄,是否有血液供应。那些有血供的息肉多为乳头状瘤或腺瘤,如果息肉有蒂,就像个带把的樱桃可以在胆囊内摆来摆去,则可大放宽心,如果是宽基底的,象小馒头一样牢牢地附着在胆囊壁上,则应警惕是否为恶性。此外,如果息肉的直径超过1cm,其恶变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胆囊息肉发病特点
特点一:发病率逐渐增高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从而孕育了胆囊息肉的第一个特点——发病率逐渐增高。
特点二:隐蔽攻击性强
胆囊息肉多无症状,90%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在检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 CT 和核磁共振中难以发现或常常漏诊。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无须治疗,而当症状并发或性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典型患者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幡然醒悟、为时已晚。
特点三:癌变率高
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从80-90年代,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