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 开创结肠炎治疗新篇章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一)感受外邪
感邪致泻,主要以六淫为患,以暑、湿、寒、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以湿邪尤为多见。因脾喜燥恶湿,感受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传导失司,水谷不分,混杂而下,以致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另外热邪和寒邪,皆可侵袭肺卫,由表入里,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引起泄泻,每多与湿邪相兼而发病。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篇说:“湿盛而濡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致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二)饮食不节
食欲无度,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
①轻度型:最多见、起病慢、症状轻、轻度腹泻,每天少于4次,并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无全身症状,病变多局限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血况正常。
②中度型: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腹泻每天多于4次,并有轻度全身症状。
③重度型: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腹泻每天多于6次,血便或粘液脓血便。
④暴发型:少见。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泄泻”、“痢疾”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血凝滞,壅而生脓,腑气传导逆乱,故见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等症。如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也可腹痛腹泻。若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脾胃虚弱,或脾病及肾,脾肾阳虚,则经常腹痛溏泄或五更泄泻。
因此,中医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一)寒热错杂型
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二)湿热积滞型
中度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三)寒湿积滞型
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
(四)气血不足型
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
我国著名世家老中医孔彪儒教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制,成功研制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的特效药——肠炎康复汤,采用排毒化腐、益肾健脾、扶脾厚肠、修复免疫的独特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迅速可靠,数日即可见效,短期即可治愈,治愈后不再复发,打破了传统治疗用要缓解停药复发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