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髓炎 请千万“刀下留情”!!
当前,许多医学界人士对骨髓炎认识是“烦人的骨髓炎”,把骨髓炎治疗的现状认为:“骨髓炎是由于骨组织受到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疾病。”
理论上讲,在抗菌药物十分发达的今天,该病应当不是什么难治疗之症。但临床实践却并非如此,许多骨髓炎患者由于骨髓炎疾病形成畸形,关节强直而致残,部分患者由于窦道长期不愈而致皮肤癌变,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无法治疗需要截肢,甚至死亡。
骨髓炎至今仍是令医学界头痛的难题
全国虽有不少医疗机构治疗骨髓炎,但多是采用中、西、内外结合的综合疗法,患者不仅要承受截肢、刮骨、植骨、皮瓣等手术之痛苦,而且治疗效果甚微,甚至有挖东墙补西墙的手术工程。骨髓炎患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劳动力,有时会因为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
骨髓炎,是否真的可以“一刀了之”
现代西医中针对慢性骨髓炎治疗的认识,尤其是长期存在开放性,分泌脓液的窦道,多数认为手术为首要选择,清除病灶区坏死组织,肌瓣填塞,以促进局部健康组织重新生长。
然而,专家提醒:对于慢性骨髓炎,术后病灶愈合不佳而导致复发的病例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术前准备不够充分
大多数骨髓炎患者的死骨清除手术,是在慢性骨炎累害致软组织大面积变性甚至有局限性坏死或脓肿形成中进行的,又是在没有解决以“肉”养骨的前提下,是在坏死骨组织已成为异物和有细菌性炎症的慢性刺激下而被迫采取的这种手术治疗措施。根本没有或无法关心因长期受到病骨脓性分泌物积累性损害的软组织也发生了严重的病理性改变,尤以小动、静脉支持系统的改变。
因手术不可避免地存在,使本来就濒于衰竭状态的软组织的供血条件又受到损害,甚至使进入骨滋养孔的血管也受到区域性损害和影响,导致血液无法或无力供达骨组织内,使骨组织在手术后就立即出现点状或片状缺血,又因骨组织本身存有无法完全清除的内源性感染灶,便构成了骨组织点状或片状慢慢死亡的条件。
第二,术中易损伤健康组织
难以解决病患区软组织从病理状态下的体液转为生理性体液来供应骨与软组织,使有生存希望的骨组织康复,已坏死的骨组织能从健康的骨组织中自然剥落或界线分明。
病骨所属区已坏死的骨组织与有生存希望的骨组织,在临床表现与区别上有时无明显界线与差异。为防止术后复发,手术范围被迫扩大,将有生存希望的骨组织也一并清除,使骨的整体性与坚固性遭到了有时比慢性炎症还要重的损害。
手术的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但有时事与愿违。长期受累的软组织与长期受累的骨病区在经受手术干扰或其他一些因素作用下,它们之间的和谐性、相融性受到限制和影响,导致骨组织的手术切面区,尤其是与外界开放的骨组织切面区,常随着临床治疗时间的推移,出现局限性死亡。
第三,术后最佳治疗方案难于确定。
手术将死骨取出后,因其手术腔内还没有自体植骨成活的生理条件,植骨后也难以成活。不植骨骨痂的生长跨度太大,易导致假关节形成,或因患部没有了坏死骨的支撑,软组织迅速塌陷,使其患部呈亚腰葫芦样改变,但也未给慢性骨炎划上句号。因此一般手术后,术后的最佳处理治疗方案也难以确定,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