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 开创胸膜炎治疗新纪元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岁太阴在泉,……民病积饮心痛”之说。东汉张仲景则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立悬饮一证,详加讨论,提供具体方药,与现代医学中的渗出性胸膜炎表现颇为相似。
结核性胸膜炎是机体对结核蛋白成分处于高度过敏状态时所致的胸膜炎症。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咳嗽、胸痛、胸膜摩擦音和胸腔积液。属中医学“胸痛”、“悬饮”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起因多因为素体虚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肺虚卫外不固,时邪侵袭所致。其病机主要为邪犯胸肺,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液代谢失常,饮停于胸胁,因足厥阴肝经布于胸胁,肝经为时邪所扰,故疏泄失职,气机不利,络脉不和,以致饮阻气郁,气不行血,则痰瘀互结: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最后导致肺脾肾俱虚。
中医认为病因
1、外因 正气不足,寒邪袭肺,卫阳受损,肺气失宣,积湿成饮,留于胸胁,悬结不散。或寒郁化热,灼液成痰,闭阻胸胁,乃成斯病。
2、内因 一者为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暴饮过量之水,遏伤脾阳,湿聚为饮。如张仲景所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一者为劳倦伤脾或素体中虚,脾阳失运。水停为饮,结于胸胁。亦有日久化热蕴痰而成本病者。
中医诊断胸膜炎
(1)邪犯胸肺:
证候:寒热往来,身热起伏不退,汗出不解,干咳少痰,胸胁胀痛,呼吸转侧疼痛加剧,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见于干性胸膜炎或渗出性胸膜炎早期)。
证候分析:表卫不固,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干咳少痰;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身热而汗出不解;痰热蕴结胸胁,络道被阻,气血不通故胸胁胀痛,呼吸转侧加剧。口苦、咽干、苔白、脉弦数为邪郁少阳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清热开结。
(2)饮停胸胁:
证候:咳嗽气促,甚则气逆不得平卧,胸胁胀闷,病侧肋间胀满,苔白滑,脉弦滑(见于渗出性胸膜炎积液已成者)。
证候分析:肺不布津,留而成饮,水饮上迫则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气机受阻则胸胁胀闷,肋间胀满;苔白滑,脉弦滑主痰饮为患。
治法:泻肺逐饮
(3)痰瘀互结:
证候:胸胁疼痛,胀闷不舒,呼吸不畅,间有闷咳,甚至经久不愈,天阴时疼痛加剧。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常见于渗出性胸膜炎积液吸收后胸膜粘连者)。
证候分析:气机郁结,痰瘀互结,久痛入络故胸痛胀闷,经久不愈;气机升降失调故呼吸不畅,间有闷咳、阴天痛剧为病延血分;舌暗有瘀,脉弦皆血瘀之征。
治法:理气化痰、和络止痛。
(4)阴虚邪恋:
证候:午后身热,颧红盗汗,口于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胸胁闷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多见于胸膜炎病后体虚者)。
证候分析:痰热留恋,日久伤阴,阴虚火旺故午后身热,颧红盗汗,手足心热:津亏不润则口干咽燥;余邪未清故干咳少痰、胸胁闷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为阴虚邪恋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止咳化痰
(5)脾肾两虚:
证候:气短乏力,神疲纳差,腰酸膝软,面浮肢肿,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舌质胖淡,脉象细弱。
证候分析:肺病日久,下损脾肾,阴损及阳故见气短乏力、神疲纳差之脾虚及腰酸膝软、面浮肢肿之肾虚见证;呼吸困难、胸闷咳嗽乃肺气不足;舌胖淡、脉细弱,主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化饮
中医辨证论治:
1、肝火犯肺证:胸胁刺痛,干咳阵作,咳时面红,咽干,自觉有痰而咯之难出,痰少质粘,咳时胸胁疼痛尤甚,口干苦,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则:清肝泻肺。
2、瘀滞胸胁证:胸胁刺痛有定处,人夜尤甚,舌质黯红,舌有斑点,脉涩或弦。治则:化瘀宽胸、通络止痛。
3、阴虚火旺证:胸胁疼痛,干咳少痰,口渴欲饮,午后及夜间潮热,心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