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别让结核病缠上您的孩子
谨防小儿结核病卷土重来
据《精品购物指南》报道,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动员全社会”。曾经远离我们的结核病今天又有卷土重来之势,这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有关。怎样保护我们的孩子?请听专家告诫─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过去曾称为“痨病”,对人类危害极大,在没有有效的化疗药物之前,死亡率极高,尤其是幼小的儿童。
病率的控制和降低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但随着结核杆菌抗药性的增强,结核病在全球又大有“死灰复燃”和“卷土重来”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90年代全球新感染的结核病人为九千万,死亡人数为三千万,其中新感染儿童人数为一千五百万,死亡人数为五百万。国内有资料显示,我国成人和儿童的发病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是什么原因使得已经得到控制的结核病再度“复燃”?据专家推论,原因有三:
1.结核杆菌抗药性的增加。目前广泛使用着的抗结核药物为结核杆菌变异、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条件。
2.免疫缺陷疾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有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不仅易患结核病,且其体内的结核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治疗也相当困难。
3.流动人群的增加。流动人群增加在客观上给计划免疫造成一定困难,会使结核病易感人群增加。
如何控制“卷土重来”的趋势?
首先应及时发现和隔离结核病人,避免儿童与感染病 接触;其次,控制传播途径,不要让儿童到流动人群较为密集的地方(如商场和集贸市场);第三,应及时有效地接种卡介苗,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第四,人人遵守公德,不随地吐痰(结核病传播的方式之一就是空气中的飞沫);第五,结核病患者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
保护好儿童,防止小儿结核病“卷土重来”,是每个家庭不可轻视的生活内容。我们要争取在本世纪彻底灭绝结核病,让它成为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之后的第三个从地球上消失的病魔。
怎样早期发现小儿肺结核
一般来说,早期儿童肺结核不易被发现。这是因为患儿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同于成年人,但可表现在不活泼、精神不振、脾气急躁,或无故哭闹,也可有盗汗、脸部潮红、消瘦、无力、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另外,小儿患肺结核大多为首次感染结核杆菌,而且对结核杆菌具有高度敏感性,一旦感染此病,结核病灶周围常有广泛的炎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并会反复出现疱疹性结膜炎,全身淋巴结肿大,这在成人结核病中是没有的。特别是小儿免疫功能低下,病变不易局限而致全身扩散,因此小儿的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较成人多见。
小儿患了肺结核以后,症状轻重不一。若在孩子的颈部、颌下摸到孤立或成串肿大的淋巴结,特别是家庭中有开放性肺结核病人,且孩子又没有接种过卡介苗时,更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以便及早诊断治疗。
肺结核病的预防
一.儿童应按时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结核杆菌感染而患病。
二.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染。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大声谈笑时喷射出带菌的飞沫而传染给健康人。病人如随地吐痰,待痰液干燥后痰菌随灰尘在空气中飞播而传染。凡痰中找到结核杆菌的病人外出应戴口罩,不要对着别人面部讲话,不可随地吐痰,应吐在手帕或废纸内,集中消毒或用火焚烧灭菌。痰液可用5~12%的来苏溶液浸泡2~12小时消毒。病人应养成分食制习惯,与病人共餐或食入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消化道感染。
三.痰菌阳性病人应隔离。若家庭隔离,病人居室应独住,饮食、食具、器皿均应分开。被褥、衣服等可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食具等煮沸1分钟即能杀灭结核杆菌。
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每日应打开门窗3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在痰菌阴性时,可取消隔离。
四.对肺结核应有正确的认识,目前肺结核有特效药物治疗,疗效十分满意。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应有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做到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完成规定的疗程,否则容易复发。
五.可选择气功、保健功、太极拳等项目进行锻炼,能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恢复正常,
逐渐恢复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注意防寒保暖,节制房事。
六.饮食以高蛋白、糖类、维生素类为主,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应戒烟禁酒。
近年来研究证明,吸烟会使抗痨药物的血浓度降低,对治疗肺结核不利,又能增加支气管痰液的分泌,使咳嗽加剧,结核病兆扩散,加重潮热、咯血、盗汗等症状。饮酒能增加抗痨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导致药物性肝炎,又能使机体血管扩张,容易产生咯血症状。
七:预防常识:
进入90年代后,本来已经得到控制的肺结核病,又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广泛流行趋势。人们对结核病的斗争进入了新时期。有一定抗药性的结核菌,治疗更为困难,故而对肺结核的预防十分重要。当你有原因不明的低烧、消瘦、乏力、咳嗽、盗汗,又没有查到其他病因,应迅速到医院查检、确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律、全程用药,疗程不得短于半年,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休息、充分营养、适当户外活动、增强全身抵抗力,仍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条件。病人在排菌期间应适当隔离,保护家庭成员和集体人群的健康十分重要,特别是保护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