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有时饭前痛,有时饭后痛,有的人在半夜三更痛。胃痛的感觉可能不剧烈,而是钝痛、压痛或闷痛,胃痛的部位在心脏部位以下至肚之间。
胃胀 感到胃部发胀,食物不消化,或者胀气,胃口堵,食物下不去。
反酸 胃酸过多,经常反酸,有胃酸从胃里泛起或满上来的感觉。
烧心 胃黏膜充血、胃酸过多,均会造成烧心的感觉,主要是胃部灼热、发烧的感觉。
恶心呕吐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恶心等症状,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恶心呕吐表现更为突出。
胃寒 许多胃病患者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或天气一变冷、气温下降,胃就疼痛、拉肚子。
食欲不振 没有食欲,吃不下,或看到食物,想吃又不敢吃。
无精打采、气色差、睡眠差 胃病患者往往面带病容,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香,工作效率下降,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
消瘦 有些胃病患者感觉胃口还可以,也能吃饭,但就是人一天天消瘦、体重下降,这说明消化功能不好,虽然吃了,但没充分吸收。
口臭、舌苔发黑 胃病患者常见口臭、口苦、舌苔发黑等症状,同时伴有胃痛、胃胀。
胃窦胃炎的中医治疗
药方:草今.黄连各6g姜一又15g干姜10g甘草6g草白12g党参15g大枣10枚佛手10g砂仁6g厚朴10g公丁香6g柿蒂10g赭石15g
为何选用中药治疗胃炎?
1.中药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中医学者经过研究证明,某些中药具有保护胃粘膜功能,中药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胃粘膜的“保护因子”,同时抑制胃粘膜的“攻击因子”,增加胃粘膜PGE2,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且服用后无副作用。
2.中药对胃肠运动的协调作用
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失调的结果是胃酸及胃蛋白酶不能正常地被清除,空腹时胃窦的前进性协调运动削弱,餐后这一前进性协调运动的频率也较低,而十二指肠的逆行运动却增加,还有频繁的多向性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失调使正常十二指肠蠕动波被中断,不利于球内酸的清除,因而酸在近端十二指肠被“隔绝”,不能和碱性胰、胆液作有效混和,致使粘膜与酸接触时间延长,发生炎症或溃疡。
近年来,胃肠运动改变与胃肠疾病的关系逐渐被重视,中医中药治疗胃肠疾病疗效较好,其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亦逐年开展起来,其中陈皮、木香、香附等理气药具有收缩胃肠的作用,可改善胃肠动力,党参、陈皮、干姜等。通过临床对治疗前后胃电图分析认为,中药对胃电图生理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认为对胃动力改变具有明显调节作用,可增强胃肠蠕动。
3.中药对慢性胃炎的作用和抗自由基损伤
在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发现,中药的生物活性,如吴茱萸、党参、制草氏、枳壳、枸杞子、白芍、丹参、何首乌等中药中有其生物活性和抗氧化作用,中草的抗氧化能力和生物活性能力使胃黏膜有较强清除氧自由基,能够保护胃粘膜。所以对防治慢性胃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中药对胃粘膜血流的影响
胃粘膜血流量对胃粘膜正常的代谢功能,抗损伤能力和修复等极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某些中草药能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渗出,消除溃疡及周围组织炎症,并能促进肉芽生长及上皮细胞新生,促进粘膜增生,加快组织创面修复,另外,许多中药也具有增加胃粘膜血流量的作用,使溃疡面积缩小,达到治疗效果。
5.中药对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机理
根据中医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采用扶正祛邪法来杀灭Hp,选用补益脾气和清热解毒药治疗慢性胃炎2个月后症状改善,病理好转率50%,Hp抑制有效率为80%,转阴率为30%,认为补脾益气等扶正药增强了人体的抗病能力,清除邪气(包括Hp)对人体造成的病理损害,应用单味中药大黄治疗Hp阳性溃疡,转阴率为39.6%。
综观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理,可以看出是相当广泛的,它们是通过加强胃粘膜屏障、改善胃粘膜血流、胃肠运动的协调或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及炎症介质,抑杀Hp等方面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已探索出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用药经验,普遍得出中医优于西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