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障碍的诊断类型
脊髓空洞症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使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在空洞周围常有神经胶质增生。本症发病较为缓慢,临床表现为受累的脊髓节段神经损害症状,以痛、温觉减退与消失,而深感觉保存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兼有脊髓长束损害的运动障碍与神经营养障碍。
感觉障碍的诊断类型有:
一、周围神经型:为受损的周围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各种感觉障碍,末梢神经失时,因病变多侵犯周围神经的远端部分,感觉障碍多呈末梢型,呈手套或袜套状分布,如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尺神经正中神经损害时局部感觉障碍等。
二、神经根型:脊髓后根受损时,该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出现各种感觉障碍,常有相应部位后根的放射性疼痛,称为根性疼痛或根痛,见于脊髓髓外肿瘤椎间盘脱出等,由于相邻神经根的重叠分布,单一神经根损害所致的感觉障碍区域往往不明显,脊髓后角损害时也有根性的痛温觉障碍,但受损区域触觉和深感觉仍保存即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三、脊髓型
1横贯性脊髓病变病变平面以下的全部感觉丧失,同时有截瘫或四肢瘫尿便功能障碍,如横贯性脊髓炎肿瘤外伤等。
2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病变平面以下病灶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如外伤髓外肿瘤。
3脊髓白质前连合病损由于损害了两侧的痛温党交叉纤维,而识别性触觉和深感觉纤维未受损害,故产生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中央区髓内病变,除有病变以下的各种感觉缺失外,常有鞍区回避现象,即鞍区感觉仍保存,脊髓圆锥部的病变常有鞍区感觉障碍,见于脊髓压迫性病变,病程进展缓慢者,这与脊髓内感觉束的排列层次有关。
四、脑干型:延髓外侧病变损害了脊髓丘脑侧束和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产生同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是为交叉性感觉障碍,如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一侧桥脑和中脑的病变引起对侧偏身和面部的感觉障碍,但多有受损平面同侧脑神经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多见于脑血管病和肿瘤。
五、丘脑型:丘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往往深感觉复合感觉和轻触觉损害较痛温觉障碍明显,有时可有比较严重的偏身自发性剧痛,临床上称丘脑性痛或中枢性痛,也可出现感觉过度和感觉倒错,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六、内囊型:内囊病变时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多为完全性,不伴有丘脑痛,其障碍程度四肢重于躯干,肢体远端重于近端,常伴有偏瘫和偏盲。
七、皮质型: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及旁中央小叶附近,它们支配躯体的关系与中央前回运动区类似,即身体倒立,顺序依次排列,即口面,上肢,躯干,大腿及小腿,小腿和会阴部是位于半球的内侧面,因皮质感觉区范围广,病变只损害其中一部分,故常表现为对侧的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分布的感觉减退或缺失,称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皮质型感觉障碍的特点是出现对侧精细性复合感觉的障碍,如实体党图形觉两点辨别党定位党对各种感觉强度的比较等,皮质感觉中枢的刺激性病灶可引起感觉型癫痫发作。
八、癔病型感觉障碍:其特点为:①感觉障碍呈多样性,浅深感觉同时全部减低或消失,其感觉障碍的区域各式各样;感觉障碍的分布不符合解剖生理学生理规律;③症状矛盾,即大脑器质性疾病所出现的偏侧感觉障碍,其感觉障碍的程度由肢体远端向近端逐渐减轻,即颜面躯干一般比肢体轻,癔病性偏侧感觉障碍躯干四肢颜面为同等程度,且感觉障碍的范围和程度经常变化,除有感觉障碍之外,同时可伴有不能解释的视野改变弱视听觉嗅觉味觉障碍,也可出现全部感觉缺失而不伴感觉性共济失调,视力视野明显改变而行走时能避开障碍物等矛盾现象;④易受暗示的影响或经暗示治疗很快恢复;⑤有其他病病性格的特点。
脊髓空洞症造成的感觉障碍: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及躯干上部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觉、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及深感觉正常或接近正常。病变侵及后角胶状质时,感觉障碍区可出现自发性剧痛或其他感觉异常。侵及后索时可出现病灶同侧深感觉障碍。
对于脊髓空洞症的治疗,专家建议采用专业治疗配方中药“空洞康复汤”,是孔教授在传承了多年验方的基础上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攻关及临床研究所独创的复方中药,精选多种名贵中草药入药,其独有的脊髓神经修复生长因子能够修复受损神经,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能从根源上解决疾病问题,能补肾生髓,滋养督脉,迅速补充受损部位流失的大量营养成份,滋养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细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麻木、感觉丧失等症状。同时使脊髓周围的神经重新连接缝合后,重建神经网络。改善病灶处的脊髓、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供血供氧的能力,营养骨膜增强韧带组织柔韧性,从而增强机体组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