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抑郁症所致功能残疾将升至疾病总类第一位
抑郁症发病率飙升,而接受药物治疗的却不到3%
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蓝色隐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8900千万人患有抑郁症。令人遗憾的是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3%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统计分析,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53.1%,而在发达国家接近60%左右,2002年全球重症抑郁病患者已有8900多千万人,而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达3.4亿。在年满18岁的成年人口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41.3%的速率增加。到2020年重性抑郁症所致功能残疾将升至疾病总类的第1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9%~35%左右
抑郁症在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为24%。据应用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所进行的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9%~35%左右,已与发达国家统计结果相近。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7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2。
而在我国,青少年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且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真郁闷”,相信这句话在青少年群体中不难听见,“郁闷”在当进无疑已成为青少年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而广大家长是否意识到,当您的孩子频繁出现这句话时,危险已经悄悄来临。
专家表示,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他把这一时期称为抑郁症的“关键期”。作为特殊人群的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定型,相对于成年人会更加的活跃,也更易于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与学业的压力,面对挫折他们又往往缺乏足够的勇气。因此,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抑郁。
就像很多中学生常挂在口头的“郁闷”一样,短时间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疲劳引起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长期、频繁地承受“郁闷”,就会演变为抑郁症,这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甚至是生理状况都会受到伤害。严重者甚至选择“自杀”。
青少年抑郁自杀 案例何其多?
《中国大学生》杂志2001年刊有一则心理个案:“1996年3月,大三下学期刚开学第一天,22岁的他服药自杀了。他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我的死跟任何人没有关系,这是我自己的决定。人没有选择生的权利,但是可以选择死……”
据《羊城晚报》2001年5月载:“沈阳市一名13岁小学生,因错写‘夫、斗、庙、程’四个字,被老师罚写三千遍,小女孩在将每个字都写了满满三页之后,终于心理不堪重罚,于5月7日夜在家中服药自尽。”
2001年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成都市一名14岁少年乘车至距离家100多公里以外的另一座城市,将自己悬吊在游乐场高高的铁架上。人们发现后从他口袋里拿出揣着的写有父母姓名及电话的条子通知其父母,父母心急火燎地赶到出事地点,悲痛欲绝。
花样的年华 为什么竟要终止于“抑郁”
花样的年华,多彩的青春,年轻生命的自我终结,真令人痛惜不已!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生命的大好年华中选择了默默的离去?
当事人为什么会产生自杀行为?“自杀的潜在倾向”说。其典型代表是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所谓“自杀潜势”,即死的本能,只是其强弱程度因人而异罢了。这种潜在倾向的强度在婴幼儿时候即已形成,其成因是家庭环境给个人造成的恐惧、忧虑,失意及爱憎。而“抑郁”就是这种潜在倾向成为现实的“导火索”。
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在创作歌曲《费加罗的婚礼》之后,遭到了社会保守势力的迫害、嫉妒、排挤和冷嘲热讽,严重的精神摧残和思想压力,使这位天才患了抑郁性精神病,死时还不满30岁。步其后尘的还有许多人,如台湾的三毛、北京的顾城等。对此,人们不禁要问,生命之光为什么这么微弱?生命之花为什么这样易调?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无形的杀手抑郁症在他们身上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