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的中医病因追综与分类解读
中医学关于尿崩症的病因追踪
对于尿崩症的病因,中医上主要归纳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跌扑外伤及客邪外侵等因素。
禀赋不足:
禀赋不足的原因,中医认为是因为房劳过度和妊娠。如《千金方》究消渴之因曰:“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此皆绒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
另外妊娠也是尿崩症的一个发病诱因。据国外报道,每10万名妊妇中约有2~6人合并尿崩症,且尿崩症妇女妊娠后有58%的病人症状加重。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垂体前叶充血肿大,局部压迫垂体后叶,且产生大量抗利尿激素酶,使ADH降解灭活加速,而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减低,同时孕酮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又拮抗ADH的作用,实质上都是妊娠后肾脏的负荷增加,调节功能下降。
饮食不节:
在尿崩症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遵从医生的嘱咐多喝开水或者是酷热的夏天饮用大量的清凉饮料,导致多尿,继而出现渴饮、尿多的现象。这是因为长期过量多喝水,肾小管的流量大增,破坏肾髓质高渗浓缩梯度,并使体液稀释形成低渗状态,按捺体内ADH分泌而形成功能性ADH缺乏,但是有一部分女性是因为精神性烦渴多饮的综合症状,需要与尿崩症加以区别。
情志不畅:
情志不遂是尿崩症的常见发病原因,临床中很多患者因为惊恐、忧郁、紧张导致尿崩症,这是因为“恐伤肾”,“思伤脾”,脾肾阳虚,水失布敷而导致津不上奉而渴饮,水浼无度而溺频;且肝气郁结既可横逆乘脾,水失健运,敷布失衡,又可郁而化火,心火亢盛,火热炽盛,不仅上灼胃津,下耗肾液,致心脾精血暗耗;且肝之疏泄失度,累及肾之闭藏失司,则火炎于上,而津泄于下,上燥下消之病随之而起,发为尿崩。
跌仆外伤:
主要见于颅脑受伤,或开颅手术者。盖脑为髓之海,髓海受创则肾精受损,肾阳亦衰,不能固摄,尿崩作矣。然此颅脑外伤或手术后导致的尿崩症常呈三相性,即外伤或手术后往往几小时内即泛起症状。继而消失,7~10天后尿崩再次泛起。此乃因为手术或创伤引起脑水肿,ADH分泌而失控,跟着脑水肿消失,已合成ADH开释,症状再度缓解,第三相之尿崩症泛起则是下丘脑垂体束萎缩而致,可成为永久性尿崩症,故治疗此类尿崩症,切不可为短期疗效所疑惑,而需长期观察。
客邪所侵:
尿崩症是内分泌疾病,其由外邪所致者,主要是湿、热二邪。湿邪所侵者可见于大雨淋湿之患者,其湿邪内蕴,阻遏气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液输布变态,精血生化之源日竭,致使肾失所养,开阖失司则水流下泄;湿郁化热,升腾上乘,肺阴被灼,宣降失司,治节失调,阴津耗伤则烦渴引饮。热邪外侵而致病者,其热灼伤阴,肾阴不足,尤其是温热病后,损伤脏腑功能,遂成消渴。
上述诸多病因,不论六淫七情,仍是饮食外伤均导致脏腑虚弱而成尿崩,盖五脏属阴,主藏精,五脏脆弱则藏精不力,阴津有亏。在阴虚的基础上,邪热帜烈,或七情五志化火,或高粱之变内热壅盛,均进一步导致热盛津伤,由此“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故尿崩症者初起大都偏于阴虚燥热,然病久阴损及阳。若颅脑创伤或手术后之脑水肿,则进一步阻遏气机,致使水失通调,而呈脾肾阳虚、水失敷布之情形,后期则可酿至阴阳两虚之候,导致形成永久性尿崩症而成难治之症。
尿崩症的中医学分类
1.阴虚燥热
烦渴引饮,尤喜冷饮,但饮而不解其渴,尿频尿多,尿色清炎,咽干舌燥,甚者干食难以吞咽,言语困难,皮肤干燥,无汗或盗汗,头痛头昏,耳鸣目眩,腰膝酸软,心悸烦乱,夜寐不安,恶梦纷忧,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数日一更。妇女经少或经闭,月经衔期。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见黉苔,舌面干涩,脉虚细而数或兼弦意。
2.脾肾阳虚
口渴多饮,冷热不限,尿色清长,小便频多,尤以夜尿为甚,影响睡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纳少便溏,形寒怯冷,面容娄黄或恍白无华,性欲减退。舌质干涩,或见腻苔,舌质淡红或见暗紫,脉来沉细,尺脉尤弱。
3.阴阳两虚
口渴引饮,尿频尿多,饮后即欲登圊,呈饮一溲一之情,形体憔悴,面色黧黑,咽干舌燥,手足心热,心悸失眠,纳谷少思,间或呕恶,腰酸肢软,记忆力减退。舌谈苔干,脉沉弦细。
尿崩症治疗网http://www.zhukang120.net/diesase/?DisID=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