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地图
首 页 中医资讯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 全息诊疗 秘验效方 美容祛痘 疾病自测 疾病查询 爱心救助
论 坛 典型病例 网上门诊 中医专家 寻医问药 饮 食 减 肥 中医药文化 心 理 中医辨证 留言反馈
 
心脏病 | 胸膜炎 | 脊髓空洞症 | 神经纤维瘤 | 肝血管瘤 | 重症肌无力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五官科
心脑血管科
风湿骨病科
皮肤科
肿瘤科
精神科
男科
不孕不育
神经科
泌尿生殖
血液科
内分泌科
结缔组织
免疫系统
更多
网站公告: 助康网   www.zhukang120.net正式开通!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免费公布孔氏中医多种治疗疑难顽症的特效验方。真诚祝愿广大患者能在这里找到康复的希望,看到黎明的曙光!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
类风湿运动治疗法
睡前十大亲肤行动
针刺的角度 方向 深度
7天瘦4公斤绿豆芽减肥法
 
新闻正文    
刮痧疗法的起源
关键字:刮痧拔罐   来源:助康  编辑:助康  发布时间:2010-1-7 10:00:50

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

  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 5种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诌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 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

  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

  痧病治疗方面《痧胀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颈骨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如叶桂《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中暑痧症疗法》,韩凌霄彻痧要编》,王凯《痧症全书》,沈金鳌《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脚痧证》、《绞肠痧证》,欧阳调律《痧法备旨》,胡风昌《痧症度针》等数十种专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留言反馈 | 寻医问药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论 坛 | 电子地图

本网站以宏扬传统中医文化,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验方所用药物配方科学,全国各地大多数正规药店均能配齐;经临床验证,疗效奇特,愈后不易复发.
Copyright 2011 zhukang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助康网 健康热线0431-86541817 邮箱:kbr0431@163.com
医院地址:
长春市二道区同兴路2号吉林新华医院 吉ICP备09010606号

技术支持:盛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