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甲亢
甲亢属于中医瘿症范畴,而中消、怔忡、心悸和眼突这些中医病候也符合甲亢的部分病症特点。中医治疗甲亢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古代医家对瘿症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的疗效也不断地提高,特别在减慢心率、改善睡眠、稳定情绪和克服西药副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病人禀赋不足,潜在的肝肾阴虚可能是导致甲亢发生的内在或先天因素,而精神因素则是导致该病发展的诱因。
甲亢的基本病机是以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发病初期多以标实为主,表现为气郁、肝火、痰结等标证。总之,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相互影响的情况。
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肝,同时兼及心、脾、胃、胆、肾等多脏腑,因此治疗上要辨识明确、全面考虑。
二 辨证论治
1.气郁痰阻
主要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肋窜痛,病情常因情志波动有关,苔薄白,脉弦。
病理机制:气机郁滞,痰浊壅阻颈部,故致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故胸闷,太息,胸胁窜痛,且病情常随情志而波动。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辨证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中医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木蝴蝶等利咽消肿之品。
2.痰结血淤
主要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病理机制:气机郁滞,津凝成痰,痰气交阻,日久则血行不畅,血脉淤滞。气、痰、淤壅结颈前,故瘿肿较硬或有结节,经久不消。气郁痰阻,脾失健运,故胸闷、纳差。苔白腻、脉弦或涩,为痰结血淤之象。
辨证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中医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山甲片、丹参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以清热泻火。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
3.肝火旺盛
主要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柔软。烦热,自汗,多食易饥,性情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苦等症。肝火亢旺致胃热炽盛,故腐熟过甚,而见多食易饥。火热迫津外泄,故自汗出。肝火上炎;风阳内盛则致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亢旺之象。
辨证治法:清肝泄火
中医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凤阳内盛,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牡蛎平肝熄风。多食易饥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热。
4.心肝阴虚
主要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起病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病理机制:痰气郁结,故见瘿肿。火郁伤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心烦少寐。肝阴亏虚,筋脉失养,则倦怠乏力。肝开窍于目,目失所养则眼干目弦。肝阴亏虚,虚风内动,则手指及舌体颤抖。舌质红,脉弦细数为阴虚有热之象。
辨证治法: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中医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胁肋陷痛者,可信一贯煎加枸杞子、川楝子养肝疏肝。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芍平肝熄风。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健运脾胃。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三 自身调节
七情内伤是导致甲亢的致病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甲亢病人要戒除暴躁、烦恼、忧虑,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做到情志舒畅、气血平和。
在饮食方面,甲亢病人要适当增加营养以补充气血,但要忌食辛辣、咖啡浓茶、虾、贝等食物。适当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对于体质虚弱的病人要适当吃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莲子、白木耳等。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自然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进行衣物的增减,注意不要感冒引起感染等,适当进行锻炼来增强体质,但是不要过于劳累。
助康网甲亢治疗主题http://www.zhukang120.net/diesase/?DisID=7